中新网宁波7月21日电 (方堃 张晓曦)她本是西藏军区总医院的护士,因与驻守西藏的浙江余姚籍军人叶佳兵相识相恋,从雪域高原奔赴万里来到东海之滨,照顾叶佳兵脑梗的母亲、智力残疾的姐姐。从婚前到婚后,一晃10年,“90后”军嫂李娟用日复一日的忙碌写就了坚强与守候,用超越苦难的乐观谱写了新时代军嫂的伟大与浪漫。
双向奔赴:守国护家双向奔赴何惧万般难
如果不是叶佳兵家里突发意外,李娟和叶佳兵将在西藏拉萨组建幸福的小家,相依相守。
时间回溯到2013年,当时来自四川的李娟还在西藏军区总院骨科做护士。男友叶佳兵是浙江余姚朗霞人,18岁时参军入伍到西藏。2011年8月,他在一次强化集训中受伤,到西藏军区总院治疗时,与李娟相识相爱。
那年春节后,李娟听叶佳兵经常在电话里谈及母亲突发脑梗住院的事。叶母早年曾遭遇3次车祸,这次又突发脑梗会不会有生命危险?叶佳兵家里还有一个智力障碍的姐姐,父亲靠做零工维持生计,要是母亲再有个闪失,他又怎能安心戍边?
“既然他走不开,我就替他回家看看!”当李娟长途跋涉来到叶佳兵清贫的家,发现叶母躺在病床上动弹不得,智力残疾的姐姐无人照顾,叶父忙得团团转时,一种爱和责任驱使她做出了决定:留下来,爱他就替他消除后顾之忧。
她迅速回到拉萨,不顾家人反对,辞去了西藏军区总院的工作,搁置了和叶佳兵在西藏安家的计划,带上简单的行李,又匆匆返回余姚朗霞。在叶佳兵父母家,她承包了所有家务,做饭,搞卫生,给叶母擦身,换洗衣服,推拿按摩,哄着像小孩一样的姐姐……
从宁夏嫁到余姚的叶母非常理解一个女孩为爱付出和在异乡的不易,她下床第一件事,就是去小卖部给李娟买来四川产的方便面:“这是你喜欢的家乡味道!”这一递一捧间,是浓浓的爱意与感动。
各自坚守:“90后”军嫂把艰辛过成了励志诗
2013年6月,李娟与叶佳兵携手步入了婚姻殿堂。新婚夫妇相隔万里,对于李娟而言,考验才刚刚开始。
2014年2月,大儿子六六出世。原本,李娟是想等叶母身体好一些,孩子一岁多就可以回西藏,回到丈夫身边。但是那一年发生的一系列事,又让她挪不动脚步了。
叶母康复没多久,就去了工厂打工上班。一天下班回来,她又去自己菜地里割油菜,但是却突然晕倒在菜地里。李娟在家里久等不见婆婆,疯也似的去找,终于在菜地里找到晕过去的婆婆,她掐人中把婆婆叫醒背回家、吃药、照顾。李娟哽咽着劝告婆婆:“你怎么这么傻,你要倒了佳兵还能安心工作吗?”打那以后,她再也不让婆婆出去干活了……
一波未平一波又起。
没过多久,烦躁发病的姐姐把公公的酒偷偷拿来喝了,醉倒在河边。又是李娟发现她不在家四处寻找,才在河边发现醉成一摊烂泥的姐姐,如果一个翻身她就会掉进河里,以那种人事不省的状态就会溺亡。幸亏李娟发现了,不然就会酿成悲剧……
家中状况频发,李娟还能带着孩子回西藏和丈夫过自己的小日子吗?最终,她和丈夫商量继续留在余姚。后来,在朗霞街道领导的关心下,李娟通过招考进了街道应急消防管理所做临聘人员。
2021年1月,小儿子七宝出生。出生前夜,李娟挺着大肚子,强忍着阵痛开车住进医院,产下孩子。照顾幼小的儿子、生病的婆婆、智障的姐姐……所有的一切李娟都自己扛下,没向远在西藏的丈夫吐露半个字。她独自在夜里哭过发泄过,但她更多的是笑着昂起头把艰辛乏味的日子过成了励志的诗。
李娟找来网络视频学做面点、汉堡,叫上婆婆、儿子一起帮忙,让他们捏各种各样的面人,体会其中乐趣;她用网购的材料,在院子里给儿子搭建了篮球架,书房里的书桌、书柜都是她买来,一块板一块板拼装而成;每逢周末天气好,她就带着婆婆、姐姐和儿子到近郊爬山拍照打卡……
李娟驾车带着婆婆(右一)、姐姐(右二)和两个孩子出去游玩,享受天伦之乐 余姚市委宣传部供图
她对生活进行了技术性处理,只把这些美好都晒在了朋友圈,只想执勤归来的丈夫打开手机就能看到——家里一切安好!
李娟每天在朋友圈晒出自己做的早餐 李娟摄
在李娟的汽车导航仪上,记者看到最多的导航地址便是单位、学校,还有附近的海滩和山峦,她围绕“家”这个中心画着圆,就像丈夫在西藏雪域高原,围绕“祖国”这个中心画着圆,“你守护祖国我守护家”,他们不忘初心默默地坚守着……
李娟带着一双儿子合影 余姚市委宣传部供图
如今,叶佳兵已在西藏服役15年,李娟也到余姚生活了整整10年,在李娟的大力支持下,叶佳兵安心服役,先后在部队荣获“三等功”“优秀士官”等荣誉,李娟也先后获评“浙江好人”、浙江省“最美拥军人物”。(完)
中新网西宁7月21日电(祁增蓓)“青海的发展,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自信的需要,有面向经济主战场自主的需要,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自立的需要,有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自强的需要,是科技创新的最大实验室,是技术进步最大的试验田,我们期待各位院士、各位专家学者一起,在这里绽放科研创新的最美之光。”20日,青海省委书记、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在青海西宁表示。
图为7月20日,青海省委书记、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在第四届“智汇三江源·助力新青海”人才项目洽谈会开幕式致辞。 黎晓刚摄
当日,第24届中国·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活动之一的第四届“智汇三江源·助力新青海”人才项目洽谈会在青海西宁开幕。多名院士、专家、人才和用人单位负责人、代表作大会交流。
图为7月20日,第四届“智汇三江源·助力新青海”人才项目洽谈会开幕式现场。 祁增蓓摄
陈刚说,三年来,通过“智汇三江源·助力新青海”人才项目洽谈会签约的1099个人才项目、柔性引进的一大批院士、专家、科技工作者和青年才俊,扎根高原、潜心研究、勇攀高峰,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,作出了重要贡献。“站在新青海建设的新起点,我们感念昨天的人才,珍惜今天的人才,渴求明天的人才。”
青海被誉为“三江之源”“中华水塔”,是中国乃至全球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,肩负着全面筑牢国家生态安全根基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。同时,青海生态环境保护面积大,生态系统复杂、生态类型多样,对不同生态要素在不同时空下演变的监管具有一定的挑战。
图为7月20日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学术所长刘文清在第四届“智汇三江源·助力新青海”人才项目洽谈会上发言。 祁增蓓摄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学术所长刘文清表示,将以此次交流活动为契机,立足青海的生态资源禀赋,在大气污染协同治理、人才交流、关键技术设备引进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搭建交流平台,加快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,促成更多的合作成果。“我们也将培养造就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,助力提升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监管能力。”
“此次洽谈会既是一次招才引智的‘引才盛举’,又是传递青海广纳英才诚意的‘人才之约’,更是一场激荡思想的‘智力峰会’。”海东市委副书记、市长王华杰代表用人单位发言时表示,将构建引才聚才“磁场”,以开放的视野和灵活的机制集聚各类人才,构建“人才+项目”“人才+产业”“人才+课题”的培养开发模式,建立人才服务专员队伍,持续优化在创新创业、医疗保健、社会保险、配偶安置、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服务,让各类人才奋斗有舞台、发展有空间、事业能出彩。
青海省科技厅党组书记、厅长陈永祥表示,将以本次洽谈会为契机,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,以科技创新为出发点,以科技人才为落脚点,履行工作职责,健全工作机制,全力以赴做好签约“后半篇文章”,为项目落地提供优质服务和保障,努力开创科技人才竞相涌现、活力迸发的新局面。
近年来,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,积极营造“近悦远来”的良好人才生态。从2020年起,每年在“青洽会”期间举办的人才项目洽谈会是青海省规模最大、层次最高的引才引智活动,也是集项目合作、人才对接、交流帮扶于一体的省级人才工作平台。
图为7月20日,高层次人才项目在第四届“智汇三江源·助力新青海”人才项目洽谈会开幕式现场进行现场签约。 祁增蓓摄
此次洽谈会,青海省8个市州、33家单位共成功对接人才项目507个,涉及生态环境、能源资源、教育卫生等12个方面。其中,10个高层次人才项目在开幕式现场进行现场签约。(完)